圖片來源/Andrew E Weber 分享 facebook 「貧困世代」究竟是哪一群人?年輕人的生活環境正急速惡化中。非正職員工的比例增加,黑心打工、黑心企業,延遲償還的獎學金1、國民年金及國民健康保險,與父母同居,高自殺率,少子化等,這些不斷交錯的社會現象,正代表了他們目前所身處的困境。歷史上應該不曾出現過在各方面將他們逼到如此境地的社會吧。支撐日本未來的年輕人們竟然無法過著理想的自由生活,只能痛苦地掙扎。一九九○年泡沫經濟崩壞之後,經歷就業冰河期的年輕人曾被稱為「失落世代」(lost generation)。他們是受到景氣左右無法自行選擇未來,且失去日本舊有的雇用保障2,因而受到社會注目的世代。但在這之後,不安定的勞資雇用環境更是不斷惡化。現在的年輕人們並不像是失落世代那樣,只是陷入暫時難以就業或短期困苦狀態。他們因為雇用環境的激烈變化,陷入了一輩子貧困的困境。年輕人若是沒有政策或環境的支援,就越來越難脫離窮忙族(Working Poor)。在此我想告訴各位,現在的年輕人並非僅面對暫時性的困苦,而是在那之後還必須持續面對生活各種困難及貧窮的世代。他們已經無法以一己之力扭轉困境,甚至還被日本社會強迫接受貧困,是日本史上難得一見,相當特別的世代。於是我將他們這個世代稱呼為「貧困世代」(Poor Generation),並想於此書中探討年輕人的貧困現象。貧困世代是「以主要勞動年齡層的年輕人為中心所形成,並注定一生貧困的世代」。大約是十多歲至三十多歲(十五至三十九歲),本書中所稱呼的「年輕人」正是這個世代的人,而其中也包含了我自己。我們這些貧困世代受到社會制度的壓迫,光憑一己之力實在難以得到理想的生活,只能拼命掙扎。若是沒有適切的社會支援,就會有越來越大量的人一輩子都無法擺脫貧窮。從以前社會就不斷出現與年輕人相關的議論。而這本書的主題便是希望藉由再次定義這個世代的機會來將問題攤開在陽光下,並從各個角度了解他們的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關於年輕人的五大偏見但當我在進行年輕人的援助活動時,時常聽到這些話。「為什麼還這麼年輕卻不工作?」、「為什麼會陷入那種狀態?」、「難道不是只想偷懶而已嗎?」、「要是幫助他們,難道不會讓他們變本加厲嗎?」等等。簡單說,人們對「真的有必要援助年輕人嗎?」感到疑問。這也可以證明到現在大多數的人們還是不了解年輕人們所處的困境。我在諮詢等援助活動時所遇到的這類疑問大致上可以分為五大項。但是,從我稍後所提出的文章就能知道,這五大指責全都是誤解。就讓我來證明「年輕人只要努力就會有回報」這些主張根本就毫無意義吧。一、只要工作就能獲得收入的神話(勞動萬能說)首先,年輕人只要工作就能自立,只要工作就能擁有一般生活的神話還是根深蒂固地存在於大眾心裡。他們認為只要工作就能得到相應的酬勞,更能藉由薪水獲得普通生活。為了獲得薪水,年輕人必須煩惱要進入怎麼樣的職場,該怎麼樣累積自己的工作資歷。除此之外,也會因為社會壓力而煩惱是否該選擇安定的工作。也因為如此,在求職潮中最受歡迎的是部份上市公司,或是公務員。但能夠進入上市公司或是成為公務員的人當然只是一小部份,現實情況根本無法讓所有人都能進入足以拿到正常的薪水的職業。事實上,即使努力工作卻也無法獲得相應薪水的工作也逐漸增加。而且,那些工作大多為非正式雇用,由於不是終身雇用,也就形成了不穩定的工作狀態。也有許多工作沒有獎金或是福利,就算認真工作,生活也不一定會變得優渥。這就是目前勞動市場正出現的問題。也就是逐漸受到大眾注意的「窮忙問題」,即使工作還是只能處於貧困狀態。這並非當事人是低學歷,或是溝通能力低落所造成的問題。而是就算大學畢業後正常工作,也難以維持生計的狀況急速增加。大人們製造出年輕人的「困苦」勞動社會學者木下武男先生認為這些年輕人的雇用問題是,「經濟界與企業們將年輕人從日本特有的工作系統中排除,也就等於犧牲這些年輕人,自己卻繼續躲在這些工作系統之中。」(《年輕人的逆襲-從窮忙到工會-》,旬報社)。也就是說,他認為經濟界或企業們是故意讓年輕人的雇用制度產生崩壞。正如勞動社會學者所言,年輕人就算認真工作卻依舊「困苦」的狀況是大人們製造出來的。黑心企業的盛行更加重年輕人的困苦。雖然只是想普通地工作卻無法如願,反而在短時間被公司消耗殆盡。因為黑心企業而罹患憂鬱症等精神疾病,最後無法工作的例子也相當多。所以說,「只要工作就能生活」這種「勞動萬能說」已經不能通用了。另外,主張這些勞動萬能說的人,大多認為沒有工作或是不願意工作的年輕人都只是因為怠惰。也因為如此,他們為了讓年輕人能夠盡快工作,甚至還會說出「只要不挑怎麼會沒工作?」這種話來強迫年輕人工作。即使被他們逼迫的年輕人最後只能選擇黑心企業工作……2.家人會幫忙的神話(家庭扶養說)就算不工作,年輕人們還有父母或祖父母可以依靠,就算在金錢上有困擾,家人應該也會幫忙。這也是一種神話。但是,家庭已經無法像過去那樣扶助年輕人了。由於家庭的人數縮減,相互扶助的機能已經降到了前所未見的程度。家庭年收也有減少的趨勢,年輕人的父母或是祖父母光是應付自己的生活應該就相當辛苦了。我一年約會陪同十幾位因生活貧困而前來諮詢的年輕人一起前往申請生活保護。而全體NPO法人一年則會有超過三百件(!)案例。一旦前往申請生活保護,福祉事務所的工作人員則一定會問:「有沒有可以依靠的家人?」但可惜的是,至今我還沒有遇到任何一個可以依靠家人扶養的案例。即使年輕人的生活相當困苦,卻無法依賴家人。若是可以依賴家人的話,他們根本也不會來NPO或是事務所諮詢吧?關於這一點,正如第一章裡加藤先生所言。我會在第三章詳細說明,依靠獎學金就讀大學的許多學生,根本就無法期待家人可以負擔學費或是生活費。這也讓人不得不感嘆現在的日本究竟還有多少家庭能夠互相扶持。由於不穩定的勞資雇用方式,薪水、年金減少,物價高漲等等,我認為一般家庭光是維持自己的生計應該都相當辛苦了。成為被家庭壓榨的對象而更悲哀的是,甚至有些案例是家庭壓榨自己的孩子。那就是長期受到虐待,更無法從家庭中獲得充足的養育或教育的年輕人。由於家庭本身缺乏溫暖,對年輕人來說,家庭甚至只是個會給予危害的存在。社會上也有人將這種家長評論為「毒親」。即使有家人,也無法期待他們能發揮功能。也有的案例是家庭關係本身就容易造成當事人壓力,而要求他們與家人同居或尋求家人援助等行為反而會讓問題更加惡化。比方說,患有精神疾病的年輕人在老家生活時,對疾病不甚了解的父母不斷催促他們就業,因此產生巨大壓力的諮詢案例更是絡繹不絕。對他們來說,更是怎麼樣都說不出:「我有家人幫忙,不用擔心生活。」這種話。他們雖然想跟家人分居,卻因為無法維持生計而斷送自由生活的機會。我們也會接受這些年輕人前來諮詢究竟該怎麼樣才好。這也是「無法離開老家生活的年輕人」所持有的煩惱。3.健康且充滿活力的神話(青年健康說)你是否也認為年輕人應該健康且充滿精神呢?其實他們的健康狀態現在正急速受到了威脅。特別是在職場受到長時間工時或是壓迫等傷害而罹患精神疾病的人更是大量增加。各位是否知道他們所前往的診療科目中,最多的就是精神科以及神經科嗎?而且,這趨勢更是年年上升,絲毫沒有降低的傾向。日本社會正逐漸在侵蝕年輕人的精神。也因此,年輕人的自殺率也跟著拉高。在各主要先進國家之中,年輕人(十五到三十四歲)的死因第一名就只有日本是自殺,而年輕人的自殺死亡率也是由日本奪冠(圖表2-1)。我認為,這也代表日本是在世界上最難以讓年輕人生活的國家。統計資料可說是相當誠實地反映出這一點。因為憂鬱症或恐慌症等精神疾病是相當容易讓人葬送性命的惡魔,由於精神障礙而申請職災保險給付以及承認件數的增加更是相當有力的證據(圖表2-2)。周遭的人對精神疾病的無知也會有所影響。周圍不斷質疑「為什麼那個人不工作?」的眼光,應該也是造成他們自殺的遠因。社會必須盡速正視年輕人承受過度壓力進而引發精神疾病,或是在罹患精神疾病之後缺乏援助對策的情況。年輕人已經快被逼到絕境了。(圖表2-1)各國年輕人自殺率。 圖/高寶書版提供 分享 facebook (圖表2-2) 圖/高寶書版提供 分享 facebook 4.「以前還要更辛苦」這種時代錯誤的神話「無論什麼時代,年輕人都是辛苦的。」大多是熟年世代的人才會說出這種話。「戰後有一段時間,就連食物都相當匱乏,我還是在什麼都沒有的狀況下,想盡辦法努力向上獲得成功。活在現代富裕時代中的年輕人,跟那時候比起來根本一點也不辛苦。」我時常遇到帶著笑容,說出這些話的高齡者。首先,每個人對於辛苦的標準皆不相同,這其中也包含了個人價值觀不同的問題。若是不設身處地思考,應該沒有人能體會他人的辛苦或痛苦吧。在年輕時努力的高齡者,通常都會要求年輕人也必須付出一樣的努力。企圖強迫他人接受「趁年輕時多吃點苦」這種單純且平面的理論。或許有些突然,但我想在這裡說明「貧困」及「貧窮」的不同。過去或許的確是物質匱乏的貧窮時代。但是,周圍的人們也都處於一樣的狀況之中,即使生活窮困,卻也會隨之形成能夠補足貧窮空洞的人際關係或是連帶感。也就是說,即使物資匱乏,但人際關係卻相對豐富。比起現代,有更多人藉由自助以及他助等方式獲得了援助。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又是如何?家人、親戚、鄰居的叔叔、阿姨難道會在他遇到困難時伸出援手嗎?有像以前那麼便宜的租屋可以選擇嗎?他們知道年輕人即使在職場上也被分為正職與非正職員工,因此難以架構起應有的工作夥伴意識嗎……出生就決定了命運在研究年輕人的「困苦」狀況時,「吉尼係數」(所得與資產不平等,相當於顯示貧富差距的指數之一)或是貧困率相對高漲的現象可說是相當明顯。當貧富差距擴大,也代表貧困人口擴大。實際上依照年齡分類來看相對貧困率,在最近二十年裡,二十到二十四歲男女的貧困率約上升了十%。年輕人的生活貧困狀態跟二十年前相比,已經產生了相當驚人地惡化。人們根據是否能出生在擁有資產的家庭與否而被分為「得天獨厚的人」與「平庸無奇的人」。而這差距更因為正職勞工與非正職員工而加劇擴大。也就是說,人生的大致走向都被先天的運氣所決定,與努力與否毫無關係,要擺脫這些命運並非容易。這也代表只要努力就能成事,只要努力就有回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另外,在年輕人之間也有著另一個巨大的鴻溝。那就是即使是同個世代的人,也無法理解或是分擔對方的痛苦。得天獨厚的人從年幼時便就讀私立幼稚園、私立小學,接受了父母相當金額的教育投資。周遭當然也都是高所得的家庭,他們自然而然都是與跟那些人締結朋友關係。若非他們主動,否則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到貧困或是低所得的人或是環境。在社會構造上,即使從一開始就身處於無法努力的環境,或是即使努力也沒有回報的環境中,沒有金錢及資產的年輕人還是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努力而感到自責。而過時的想法卻認為目前擁有金錢或資產的人都是單純依靠努力的成果。這只會更加強化這一類的悲劇。5.「趁年輕時多努力,辛苦只是一時」的神話(努力至上主義說)如同前方所述,現代社會即使拼命努力也不一定能獲得回報。非正式雇用的員工無論多麼努力,還是有相當大量的年輕人無法轉為正職員工。社會無視了整個企業的經營與社會的存續,究竟有多麼依靠非正式雇用員工的力量或經驗,依舊只將他們當作「機器中的螺絲釘」一般對待。企業就像是認為還有許多隨時可以替換的人存在似的,一點也不重視自己的員工,也不願意讓他們轉為正職。雖然雇用人數不斷增加,但卻只有非正式雇用人數直線上升,這種不穩定的雇用方式簡直是不受限制地瘋狂增加。究竟該削減多少人事費用也成為了企業的目標之一,年輕人的工作環境已經劣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若是將這種工作環境置之不顧,卻一味要求年輕人拼命努力是否過於殘酷?比方說受創業者推崇,相當有名的京瓷、第二電電(現為KDDI)的創業者稻盛和夫先生說:「只要每天都努力不懈,就能開闢未來。要正確預知未來就必須努力,因為將來就位於今天的延長線上。」(《追求成功的熱情》,美商麥格羅?希爾出版)但這種想法,在這時代還能通用嗎?我在這裡必須指出,正是這種信奉努力至上主義的社會才會將年輕人逼入了絕境。在企業經營者中有許多人像稻盛先生那樣,以自己的成功體驗為根據,進而強力推崇努力至上主義。當然,我絕不是認為努力是非必要的。我深信努力分為「有所回報的努力」以及「沒有回報的努力」這兩種。若是不先說明努力分為這兩種,就將一切都歸類為「只要努力就會有回報」的話,簡直可說是落後,甚至毫無責任感的說法。請各位想像這種打工內容。在工廠中一天八小時,一一檢查輸送帶上送來的紅豆麵包有無異常,再灑上白芝麻,整個工作時間就像這樣一個又一個地不斷灑上白芝麻──由於這是誰都能辦得到的機械式工作,公司便聘用低新且非正式雇用的打工人員來負責。由於這是項不需要熟練度的簡單工作,工作內容是否真能對勞工的個人成長、專門技術以及未來生活的安定有多少益處?無論怎麼努力,依然還是只有最低時薪,每天也只能不斷重複那些工作。在這情況下,究竟該怎麼樣找出對未來的展望?該怎麼樣才能脫離窮忙狀況?對於這樣的勞工,真的有人還能說出:「只要每天都努力不懈,就能開闢未來。」這種話嗎?無法全心投入的工作從事不需要熟練技術且單純工作的非正式雇用員工,也很容易辭職。由於他們無法看見自己未來的發展性,生活也不穩定,再加上工作的取代性高,更無法喜歡自己的工作,更別提能否產生歸屬感。也就是說,認為這份工作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獲得回報,更無法提昇自己的能力。這一類工作的非正式雇用人數更是逐漸增加。前面曾提到的稻盛和夫先生也說過:「為了獲得真正的成功,產生偉大的成果,首先必須先全心投入自己的工作。」書名:《貧困世代:低收入、長工時、無殼蝸牛、無法結婚生子……大人無法理解年輕人的窮忙並非不努力,而是社會制度所逼!》作者:藤田孝典出版社:高寶書版 分享 facebook 對於這想法,我認為那正是因為他活在過去美好的時代。能讓人全心投入的工作應該是並非只為了賺錢,而是能產生成就感,充滿創造性,能或多或少發揮自我個性的工作才對吧?更能因為這份工作而建立起個人的自信心或受社會肯定的意識,進而逐漸產生自信或是身為社會人士的自覺。視這些惡劣工作環境,認為只要努力就能獲得相對回報的「童話」已經不適用於現代環境了。希望大眾能夠先正視年輕人的工作環境後,再冷靜地看待前人的名言。也就是說,因為時代不同,希望各位不要被那些過去時代的經驗所迷惑。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作者/藤田孝典 本文出自高寶出版書名貧困世代:低收入、長工時、無殼蝸牛、無法結婚生子……大人無法理解年輕人的窮忙 並非不努力,而是社會制度所逼!》,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8AD6334D41AF9EC8
arrow
arrow

    hawkinx8va7w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